與人交往語言與肢體動作是很重要的溝通方式,在教學上肢體與語言更顯得重要,因為教學者所說的每句話,所表現的每個動作,都深深影響著還在學習的孩子,他們都在看,用他們的一舉一動跟著模仿。

        或許是個性使然,我不太在不熟識的人面前說太多話,特別是牽涉專業的談論與發表,因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能力還不夠到可以跟別人談專業;另一方面是擔心自己所說的受到質疑,更害怕別人當作笑話取笑,深怕「班門弄斧」的情況發生,畢竟一山還有一山高。所以在發言之前我都得做足準備,把相關的知識都讀過。資料倒是看遍了,但還是缺乏那股自信心─能夠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清楚且充分的表達。 

        身為一個老師必須具備相當多課外的知識才能夠滿足各個好奇的心,在實習的這段期間我處理過各式各樣的問題,例如「為什麼趴是足部?」、「貂蟬是怎麼死的?」、「福壽羅的後代叫什麼?」,每個問題都跨越了不同領域,也真的都考倒我了。遇到這個問題我必須要花一些時間去找資料,不是只要把小朋友的問題解決而已,他們會延伸提問許多問題,所以相關的資料都必須閱讀,以安撫孩子這顆急於吸收新知的腦袋。看懂了資料後,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表達讓孩子聽得懂又是另外一項功夫了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不是畢業於自然、歷史或國文相關科系,所以在回答孩子前很擔心自己說得不夠完整或不夠清楚,更擔憂自己的回答並不能確切回答孩子的問題。後來將自己的問題跟師傅討論,希望師傅給我一些建議。師傅要我把自己所知道的(包含查到的、讀到的)都清楚的跟孩子說,不要講解時扭扭捏捏或表現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樣子,大方的說、大方的與孩子討論。若是剛好有孩子知道一些額外的知識,也可以請孩子補充。「知識本來就沒有邊際,不會的就去查去學習。」師傅的這句話提醒了我,每個人都是再學習、再認識各種不同的事物。

      「我好羨慕老師你們都懂好多哦!看你們補充許多課外資料都覺得自己好空乏哦!」我跟師傅這麼說,師傅提醒我他們可是教學了好幾十年所累積出來的經驗與知識,別這麼急著要求自己要懂很多,知道很多。以後等成為真正的老師後、經過經驗累積之後,就會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麻。

        跟師傅談完話後,我現在不怕孩子的質疑,也不怕自己的見識淺薄,大方的把自己所知道、所學習到的東西跟孩子分享。若是遇上棘手的問題或真的回答不出來的時候,我會跟孩子說「這個老師不太清楚,不過老師會去查資料,下節課再給你們答覆」,從容的面對問題。 

        以前總會急躁的把問題交代完畢,認為回答孩子的問題就很完美了,沒辦法忍受後續的慢慢討論。而現在說話的態度與速度都放慢了許多,孩子劈哩啪啦的提問我都了一一以自信且從容的態度接招,現在我的說話與回答方式都是我以前所沒有的樣子,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ilel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